豐年祭
「豐年祭」一詞 ,似乎是日治時期才開始使用,而且僅局限在阿美地區的某幾個部落和邵族水社等少數地方。一般翻譯時較常用的仍是「收穫祭」、「新年祭」或「番仔過年」。豐年祭的舉行時間也須視各個地區、各種作物收成季節來定。一般約在農曆的七月至十月間,且常於月園之日舉行。
豐年祭中的歌舞情況,也因各族音樂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布農族人以「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的獨特唱法而聞名於世,因此,傳統追求和諧唱法的其他祭典,一般人較少注意。雅美族人的「飛魚祭」也因「大般下水典禮」、「新屋落成禮」較受注意而相形失色,反而雅美唯一的舞蹈「甩髮舞」更受人關心。即使同一族群,因地域、社、聚落之不同,歌舞也有很大的差異。花蓮市附近的南勢阿美以輪唱、應答唱法為主,海岸阿美雖也有獨特應答唱法,但其兩聲部更迷人;台東阿美則以自由對位的獨特唱法,媲美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而名揚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