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音樂起源

 

台灣原住民的祖先 起源於河處,至今學者們仍有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是台灣本來就是原住民的原居地;另一派則認為原住民是從其它地方遷進來的。傳說中泰雅人的祖先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大霸尖山,排灣、卑南則以大武山為聖山,平埔或阿美等部分族群,則有祖先來自海外的說法。從這些原住民祖先起源的傳說來看,似乎這兩種看法都可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部分族群原居於台灣,另一些族群則可能在較晚的年戈才陸續搬遷進來。但是,不論事實為何,大部分原住民早已認同台灣是她們的故鄉。

台灣原住民 雖然都是屬於馬來亞──玻利尼西亞種族,但是無論就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信仰、語言、藝術、文化行為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學者們習慣以語言做為族群分類的標準,將各族語言中稱為「人」的那個字做為該族的名稱,例如:「邵」、「布農」……都是指「人」的意思;但亦有例外,如「阿美」本義為北方,乃台東平原的住民稱呼住在稍北(卑南溪上游)一帶的人,後來被用來指稱全部的阿美族人。

根據 這種分類法,學者們習慣上將原住民族分為兩大類,十七個族群,二十幾個支族,好幾百個社。「社」乃是指一個聚落或村莊和她們的耕地、獵場等生活空間,常因為人口的增減、勢力的消長而有所變動。特別是漢人移墾台灣後,使得住在平原上的民族產生了較大的變動。基本上各社的移動,仍是依原社地的生態特性、族群關係,向周圍外拓展、移出。

「飲酒不醉,酒酣則起而歌而舞。舞無錦繡披體……蹺躍盤旋,如兒戲狀;歌無常曲,就見在景作曼聲,一人歌,群拍手而和。」約在同時期另一個御史六十七也彩繪了部分原住民音樂生活的情況。時至今日,原住民仍秉持好客的傳統精神,遇有喜慶邀請親族好友,或聚飲、談笑風生,歌聲傳情;或工作之餘、朋友相聚之時,用美酒、歌聲傳達情意。

回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