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音樂使用樂器
人聲是最美好的 ,足可比擬天籟;然而溢呼情之外,或言詞難以形容、或羞於啟齒,就用肢體拍手、舞蹈應和;亦可延伸肢體,拾起工具製造出美好的聲音,進而模仿自然情況創造出發聲的工具──樂器。
台灣原住民樂器 的種類也不少。應用肢體製造聲音的方式,如:拍手、踏足、拍打身體某部、或用手指置於口內成哨聲、或用兩手掌交叉成環狀、或呼喚或吹出美妙旋律等,不一而足。至於運用物質所製成的樂器,基本上以竹、木、銅為主要材料。假如我們應用發聲原理來加以分類,原住民各族使用的主要樂器有:
體鳴樂器:
樂杵:邵、布農
竹筒:邵
木鼓:平埔、阿美
竹鼓:阿美
鈴:阿美、泰雅、布農、卑南、平埔……
薩鼓宜:平埔
鑼:平埔
曇磬:平埔
口簧:平埔、阿美、泰雅、布農、卑南、賽夏、鄒、排灣、魯凱。
竹琴:阿美
氣鳴樂器:
鼻簫:排灣、阿美、鄒、魯凱
縱笛:泰雅、布農、鄒、排灣、阿美
絃鳴樂器:
弓琴:阿美、布農、卑南、邵、鄒
五絃琴:布農
原住民器樂 並不是當作藝術創作看待,以流行區域最廣的口簧為例,泰雅族人並不以其為樂器,而是用來傳遞訊息的,特別是用在男女求愛之時,它的用法和早期鼻簫的用途一樣。郁永河在<土番竹枝詞>中是這種描寫鼻簫的:
「女兒才到破瓜時,阿母忙為構室居,吹得鼻簫能合調,任教自擇可人兒」
口簧、鼻簫、弓琴,時常也是夜闌人靜、燈火孤寂時,調解夏情所用。黃督璥在<番社雜詠>中描述道:
「製琴四寸截瑯玕,薄片青銅竅可彈,一種幽音承齒隙,如聞私語到更闌」
此情此景令人嚮往。但是口簧、鼻簫有時也是一種祭儀時所用的樂器。排灣和魯凱族的鼻簫是獵首回來時的祭典才使用的樂器;泰雅族的口簧舞也時常在獵首祭時,用來描述背著獵首上山、下山之情況。木鼓則大都巾來傳遞訊息,特別是村落中有人死亡、或有敵人來襲。阿美族的竹琴則用在野外趕鳥、猴子、熊等動物,以免損壞農作物。鈴是原住民各族最通用的一種樂器,通常綁在身體某部,歌舞時產生美好的聲音。唯一例外的是居住在蘭嶼島上的雅美族,除了新屋落成禮當晚午夜時,人人用腳敲打地板應和歌聲外,似乎不見使用樂器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