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的泛靈崇拜

 

原住民的信仰屬泛靈信仰,即是相信世間有鬼魂的存在,並且相信靈魂是存在不滅的。祖先教導子孫如何在山岳溪谷間墾種、在山野間狩獵,而免於饑餓;傳授裁製、織衣,免於寒暑交迫;利用天然的樹、草、石頭、石板、泥土建築房舍,躲避風雨吹打及烈陽烤晒……,祖先之恩永難忘懷。失人雖去,想來他們的靈魂必也還誰冥冥之中,觀察子孫的行為。在生之時敬祖、為善,死後才能通過那一道「彩虹之橋」,進入祖靈聚居的地方也就是「極樂世界」,與祖先一起過著決樂的日子。若是一生做過很多壞事,通過彩虹橋時就會從橋上掉下去,掉到惡靈的住家「地獄」去過苦日子。因此,人人生而相信一定要舉行各式各樣的祭祀。

雖然原住民各族間有類似的泛靈崇拜,但是祭祀重點、方式,各族均有其獨特性與需要性。例如:布農族有小米播種祭、播種終了祭、除草祭、驅鳥祭、小米豐收祭、新年祭、狩獵祭、獵首祭、打耳祭……等;阿美族的祭儀有驅鬼、海神祭、賽跑、成年禮、豐年祭……等;泰雅族播種祭、摘穗祭、收穫祭、祖靈祭……;賽夏族的祖靈祭、鬼神祭……;鄒族的播種祭、除草祭、收割祭、祖靈祭、山順祭……;排灣族的五年祭、送靈祭、收穫祭、芋頭祭、獵祭……;雅美族的大船下水典禮、新屋落成典禮、捕飛魚祭、祖靈祭……等等。這些祭儀或因各族稱呼、或因翻譯而有所不同,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族群都有祖靈祭的儀式。

再進一步分析,每個祭儀的背後不外乎與「靈」的關係之推延。我們來舉幾個歌謠中所唱的例子:「茲遵從祖先之慣例舉行祭典,呈現酒、肉於你靈前,希望接納,保佑風調雨順,作物好收成,狩獵多獲,出草時能獵取更多人頭。」

布農人於出草前一個晚上,領頭人舉行飯沾時禱告:「敵人今夜全來吃這個飯,惡靈能使來吃這個飯的人,如無手無腳之人,不能走路,不能作戰。」

即使獵回人頭置於獵首架前,頭人祈禱說:「啊!你這人頭的弟兄,也必為我砍回來,你所有的家人,將被我獵首,任何多麼強的敵人,仍敵不過我。」

酒祭畢,頭人從羊皮袋中取出獵首,供所有獵過人頭、山豬、熊的人,每人挾些豬肉放進獵首的口中,頭人又一面倒酒進獵首,一面說:「歡迎你來,你是很重要的客人,過後我們會出去打獵,請你吃很多野味,也會釀很多酒請你喝。所以你應該把你的家人都叫來,你一個人在此很寂寞的。

所以人會受惡靈控制,人死後靈魂也是不滅的,希望靈魂能回去招來更多同佯。獵首是需要非常勇氣的,那不僅象徵一個人成熟與否,更顯現個人的勇氣與社群中的地位,否則不但不能見容於群體,即使死後也因無勇氣,過不了彩虹橋去見祖先。假若久旱未雨、作物枯死,必認為村落中有人違背祖靈之意。於是把犯了禁忌的人招來,罰他一隻雞,拿取雞頭、腸,一齊到河邊禱告說:「許久來下雨了,想必有人犯了祖先之禁忌。現在我們已從他那兒索取一隻雞,呈供於神靈之前,懇請降雨吧!」

因此,靈和人是一樣人性化的。靈就是祖先的靈,因此和祖先溝通必須使用祖先的語言、保持原來歌調的樣子。只是時空的轉移,際儀也因社群之需要而有所選擇、合併或省略。歌謠更是時常形成一種象徵性與神聖性地存在著,不可或缺又難以理解。

回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