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用歌舞慶豐收
習慣上當我們談及豐年祭,一定立刻想到阿美族人,光彩華麗的衣飾、純潔又樸實無華的舞步以及充滿活力又甜美的歌聲。這一切是多麼地令人難以忘懷,以致於人們忽略了其他台灣原住民一樣也有純樸歡樂的祭典。像泰雅族的收穫祭、賽夏族的祖靈祭、邵族的豐年祭、鄒族的祖靈祭、排灣族的收穫祭、布農族的小米豐收祭、西拉雅族的太祖祭典、巴則海族的牽田……等祭儀,雖然名稱翻譯上有所不同,但也都含有農作物收成後,向祖先神靈感謝的意思。同時各族也常在祭祀祖靈之後,用歌舞歡慶一年一度的盛會。這種盛會在文獻上即有記載,只是名稱稍有不同。
「每年以黍熟時為節,先期定日,令麻達(青年)於高處傳呼,約期會飲;男女著新衣,連手踏地,歌呼嗚嗚。」(出自黃叔璥《番俗六考》)「每秋成,會同社之眾,名曰做年。男、婦盡選服飾鮮華者,於廣場演賽。衣番飾,冠插鳥羽。男子二、三人居前,其後婦女;連臂踏歌,踴躍跳浪,聲韻抑揚,鳴金為節。」
由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發現,原住民農作物收穫之後的慶典,和漢人的過年相似,因而翻譯成「做田」、「做年」。直到今日,老一輩的巴則海人仍在使用「牽田」(kan-dien)、「做田」(tzo-dien)這些名詞。有慶賀就有歌舞,南部西拉雅人將這類歌舞稱之為「戲」,有「跳戲」(do-hi)、「牽戲」(kan-hi)以及「
尪姨戲」(anyi-hi),凡是載歌載舞的都可稱為「戲」。有趣的是東部的西拉雅人,至今仍稱阿美人的歌舞為「跳戲」。這種說法和「賽戲」→詞倒也一脈呼應。以西拉雅族收成後祭拜太祖的音樂情況為例,祭儀音樂的使用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1.尪姨或個人在公廨(祭祖靈的地方)的做向、說向(「向」即咒術)。
2.向頭(類似頭人)率眾人向祖靈戲祭的歌。
3.公廨前的跳戲或稱牽戲。
一般說來尪姨、向頭以及各人唱唸的,做向、說向,還有在公廨中戲祭給祖先的歌,常帶有宗教性,一般人較不易接觸;同時常因這種歌詞一直保持著祖先使用的語言,甚至唱唸者也無法完全了解。由於有這種特性,加深了本身的神秘性與隱閉性,更使得第三階段的跳戲突顯出節慶歡樂的氣氛。另一方面就純醉音樂歡點來比較,第一、二階段的歌常因祖先傳統之名,歌調顯得較簡單、沒有變化;而第三階段的音樂因無宗教上的禁忌,甚或平常之禁忌也一併開放,可以採用平日使用的歌調,這些原因都使得參與者有較多展現歌聲的機會,音樂也因此顯得較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