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春季木笛研習營
一、
木笛教學法&教材的選擇及應用
壹、
如何在第一節課幫助小朋友建立正確的木笛吹奏觀念
u 勿看短期效果:小朋友(其實不論誰)只要剛拿起直笛都很輕易的能吹奏出聲音。甚至老師都還沒教導指法如何按….,自己也都能摸索而吹奏出來,所以自然覺得喜歡吹而學;有些老師也因此不停的超越該有的進度,其實這是錯誤的。
貳、 木笛初級課程吹奏技巧的教學法
u
正確的教導方法(步驟)應該是:
1. 先認識笛子
² 介紹直笛的構造,甚至要求小朋友畫出直笛。
²
在介紹直笛的過程中,每個部位都要仔細的說明,而且要教導如何保養直笛!
例如:
介紹氣窗時,要告訴小朋友不要用手去摳它….因為這個樂器是從歐洲傳到台灣,在歐洲的學生們是都使用木頭的笛子(所以本來稱為木笛)。雖然我們是用塑膠笛,但也要養成正確的習慣。因為當有一天你吹的好時也會使用木笛!
介紹笛頭時,要告訴小朋友不可以拿來丟……
2. 如何拿笛子
² 正確的方法是先讓初學者用右手拿直笛,而將左手放在上面。此時小朋友會開始亂吹,而老師會讓他們玩。但這時老師就要引導他們:
3. 如何吹出正確的聲音(練氣遊戲)
² 練習吹蠟燭(不可以吹熄,要將心蕊吹彎)
² 練習吹泡泡(要不斷產生泡泡出來)
² 吹羽毛練習(羽毛不可落地)
² 吹紙條…..等用過的方法
²
兩人互吹乒乓球,不可使球掉地
以上效果都不好,會誤導學生,且混淆用氣大小
² 裝一杯水(八分滿),將吸管放入(不到底)吹泡泡,不可以讓泡泡跑出,而且要一直產生泡泡。可以比賽誰吹的泡泡叫持續(可以用不同顏色的吸管來區分小朋友)然後用剛才吹泡泡的氣再吹直笛(不過此種方法不適用在大班級上課,較適合個別課或小團體)
4. 如何練習指法
²
先不拿笛子練左手01
02 03手指與手指的接合(手肉相接勿用指尖),然後再拿起直笛練習!左手拿直笛時,01
02 03手指與手指的接合處是圓的而非扁的(拿太緊是扁的)!
如果還是太緊,就再回到不拿笛子只用手指練習!
5. 如何練習運舌
²
講義中(p.11前一頁)
讓小朋友用笛頭看圖形來作:圖一吹二聲長音(剛開始可能會亂吹,老師勿限制孩子太大聲) 圖三用雙手(有些忘了…)圖五自由發揮
² 講義中(p.11)
l 先教ㄒ一、ㄌㄚ、ㄙㄛ(但勿一直只用左手ㄒ一、ㄌㄚ、ㄙㄛ三個音,不然會忘了右手要如何放置)
l 教每個音的順序ㄒ一、ㄌㄚ、ㄙㄛ…..
l 一次教一個音
l 若是已學到中音笛的程度則可以一次教兩個音
l 講義中電話遊戲要讓學生反覆作許多次
l
打電話給外婆
要先念歌詞
小朋友在唸ㄊㄩ時,老師要念歌詞(小朋友才不會不知道念了多少ㄊㄩ)
參、 如何判斷教材的優劣,及運用現有之教材
u 老師應以一本教材為主而再配合不同的補充
1.目標與對象:好的教材一開始會寫適合的年齡,若沒有好的,要自己蒐集。
1
練習曲部分:
a.運氣部分特地分出來
b.運舌練習ㄉㄩ……(老師自己寫出,練到每個音相同)
c.指法部分
2 樂曲部分:
a.好聽嗎?
b.三年級的練習要有歌詞(但四~六年級就不需要歌詞了)
c.有無巴洛克樂曲在其中?因為巴洛克曲子是木笛最代表的音樂(例如:小步舞曲、嘉禾舞曲、基格舞曲)
d.器樂曲要增加
3 要按難易度
4 有合奏曲
2.教學方式:團體課的好處,小朋友有合奏的經驗。
3.基本音樂理論:認譜、簡單的樂理、音樂術語及曲式的解說
²
運氣(每堂課都要提,不可以只有在第一堂課提):
小小孩----作遊戲方式
大小孩----用笛子作練習(作各種遊戲練習都鼓勵他們把氣放出來、氣長一些,將來吹曲子, 會用到肚子不同的力量)
²
如何練長音(教學中做些變化)
1
想像一個盤子裡裝了一顆乒乓球要拿給老師(用ㄒ一吹笛子,聲音要往前想)
2
音接力:第一個人吹某音給第二個人接(類似大隊接力玩法,第一個人要與第二人音重疊、相同音高才放掉….接下來幾個人都如此)!要注意音準!
3 一些人一起吹長音的缺點是不知道誰的氣不夠長,會造成氣不夠長的人也不會要練習。反正濫竽充數嘛!因此有個方法:一個人吹ㄒ一往前走,沒氣就停止不可走,第二個人也吹ㄒ一往前走(一開始兩人要在相同起跑點,而且老師要先說明吹出來的聲音是要直的、要漂亮的才行。一定要要求聲音的品質!)
4 同時練聽音:方法是學生站同一排,由老師先吹一個音,知道的請舉手,舉手的人也吹這個音往前走(音的品質也要要求)沒氣了就停,接下來老師再吹一個音,知道的請舉手….以此類推。
5 同方法 1 ,只是是由三到四人一組玩乒乓。
² 身體僵硬時練呼吸:感覺像狗喘氣、哭、嚇一跳、聞花香….
² 音樂性不夠的練習:畫簡單的圖,用氣來表示
4.吹奏技巧:身體姿勢,持笛姿勢、運氣、運指、運舌
運舌用ㄊㄩ不用ㄊㄨ(原因:我們語言的關係,用ㄊㄨ會太重。
而用ㄉㄨ則會嘴形不集中)
教學方法:
² 吹奏時要告訴學生什麼調、什麼音程….
²
如何教一個新的音符
ex:ㄉㄛ(學生先會ㄌㄚ,然後告訴學生食指抬起來就是了!)
若用”ㄒ一 ㄉㄛ”來教ㄉㄛ,反而複雜。所有的音都要這樣教(建立在舊基礎上)
ex:ㄈㄚ如何教:全按是ㄉㄛ,再抬中指就是ㄈㄚ
² 要注意學生手指動的動作(勿太大,應該是動作小而音清楚)
²
手指頭放鬆的姿勢:
1
雙手手指按住笛子,手指頭勿超過笛子
圖一(不對) 圖二(正確) 圖三(太緊)
圖略
圖略
圖略
² 教新的音要做很多的練習,而且要跟每個教過的音練習
² 可用圓滑線來檢查音有沒有乾淨
² 手指放鬆跳舞(每支手指頭都是獨立性)
² 找支撐點:右手大拇指與小拇指橫拿起笛子向右翻轉變垂直…..(不太清楚)
²
練左手大拇指移動的方法:用大拇指推動橡皮插
二、
十六至十八世紀木笛論述之介紹
有三本書是吹直笛者不可不看的書籍:
(一)Sylvestro
Ganassi dal Fontego:La
Fontegara, Venedig, 1535
(二)Jacques Hotteterre la Romain:Principes de la flute travesiere,Paris,1707
(三)Johann Joachim Quantz:Versuch einer Anweisung die Flote travesiere zu spielen,Berlin,1752
(粗體字是作者名)
(一)Sylvestro
Ganassi dal Fontego:La
Fontegara, Venedig, 1535
1. 音樂史背景:文藝復興時期
威尼斯樂派亦是在這個時期。
此樂派要介紹兩個人:第一位是Andrian Willaert,他是將合唱分離成二部的人。
第二位是Andrea Gabrieli(Andrian Willaert的學生),也是一位有名的作曲家!
Ganassiy在1492年出生,是威尼斯宮廷樂師,在S.Marco教堂吹奏木笛及拉古提琴。
2. 論述的重要性:是16世紀第一本詳細記載木笛如何吹奏的書籍。有系統吹奏有變化的木笛音(ex:一度音如何變化、175個例子教導中指如何變化按孔、運舌、Diminution減值﹝將長的音變奏然後變小聲﹞….等高技巧)。
3. 內容綱要:共25個章節
第一章:木笛要做什麼?是要模仿人聲(就像畫家用不同色彩將大自然畫下來)。而木笛則是用不同的氣與指法來表現明暗色彩的大自然。
第二章:如何吹奏木笛?運氣、運指、運舌
氣:先用中間強度的氣來吹奏,但不只是只用中間的氣,應該是
吹悲傷音樂時氣用多,吹亮一點的音樂氣用少
(一般人誤認為木笛只能輕輕吹,這是不對ㄉ!)
第三章:指法部分
吹奏文藝復興的曲子都用Ganassi的笛子指法。最常用的有13個音(原本只有9個,後來又多了4個)
第四章:
1
Ganassi分享自己吹奏木笛及與別人合奏的經驗,他發現大家幾乎都只用那13個音的指法,後來他又找出另7個更高的音(他的貢獻又多了一項囉!)
2
他指出:一個吹奏木笛的人要有能力去試試每支不同的笛子,因為沒有兩支
笛子會一模一樣,因為木笛的內徑大小、如何鑽洞、及洞的斜度都不同。所以哪個洞多蓋一些或多放一些…..是一個吹奏木笛的人要有的基本能力。
第五章:又回到指法的說明:Ganassi說其實指法只是一個方向,在當時不管是彈奏魯特琴…..的人,也一樣要去嘗試找出正確的音。Ganassi提供木笛三種指法(尤其吹范艾克的曲子要用Ganassi笛指法才可)
第六章:運舌有三類
1
te che
: 吹奏尖銳的音
2
te re
: 吹奏中間力度的音(由
1
與
3
的綜合)
3
le re
: 吹奏柔軟平緩的音
第七章、第八章:運舌的可能性:
1 子音┼母音才完整(t ┼ e = t e)
2 de ghe (唸”給”) 母音可換a e i o u (不是死板的運舌練習)
練習組合的可能性:
(一)
Te che |
Te che |
Te che |
Te che |
Te che |
Ta cha |
te che |
ti chi |
to cho |
tu chu |
Da cha |
de che |
di chi |
do cho |
du chu |
(二)
Te re |
Te re |
Te re |
Te re |
Te re |
Ta ra |
te re |
ti ri |
to ro |
tu ru |
Da ra |
da re |
da ri |
da ro |
da ru |
(三)
Le re |
Le re |
Le re |
Le re |
Le re |
La ra |
le re |
li ri |
lo ro |
lu ru |
去找出不同的可能性…..
第九章~第二十四章:樂曲的詮釋
第二十五章:指法表
Triller:V活潑快速 、S甜美(不到一個真正的音高)
(二)Jacques Hotteterre la Romain:Principes de la flute travesiere,Paris,1707
1. 音樂史背景:路易14時代,路易14是位非常愛美的國王,芭蕾舞也是從那時才有。在當時最重要的音樂家是一位叫Lully,他奠定了法國音樂風格!
Hotteterreg是1673~1763年的人,他1692年吹奏古長笛,1719年寫了此書(如何吹前奏曲),不只有譜例,還有解說!他也是一位作曲家及理論家。
2.
論述的重要性:
1
吹法國音樂要看此書
2
完全只有介紹長笛吹奏方法
3. 內容綱要:只有一小部分值得木笛者參考
(一)古長笛有九章
(二)木笛有四章
(三)雙簧管只有一章
(三)Johann
Joachim Quantz:Versuch
einer Anweisung die Flote travesiere zu spielen,Berlin,1752
1. 音樂史背景: 1 Quantz1697~1773
2 柏林是當時歐洲的音樂重心
3 Benda和Carl Ph.E.Bach兩位音樂家與Quantz同時代
4 Quantz是吹古長笛、作曲家、理論家及製作古長笛者
5 1747年到Fried
2. 論述的重要性:
l 它將巴洛克風格帶入古典時期
l 18世紀中葉巴洛克晚期風
3. 內容綱要:(著作中10%講技巧,大部分是描寫當時音樂的觀念)
(不是演奏什麼音樂都看此書,如果演奏法國、義大利的音樂就不可看這本,因為此本為一融合風格的參考書籍。)
n 如何吹長笛?嘴形,何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運舌,換氣,前倚音,初學者要注意什麼,要找一個老師正確學習,變奏,如何判斷好音樂……
n
其中第四大章節運舌部分是對木笛較有用的部分:
@ 如何將音樂變得有生命,要運舌。(就像拉弦樂要練弓法、鋼琴要按鍵、而木笛要運舌一樣的道理!)但手指也有關係,不過舌頭影響較多。
ex:悲傷、高貴…運舌需唸一些字
1
ti di
2
ti ri
3
did’ll(雙吐)
1
ti :硬
(短音、相同音、活潑音、快速音、附點音符)
di :軟
(輕、慢曲、有趣、輕快、高貴旋律、Adagio)
舌頭兩邊固定在上顎,舌尖動才可(才會快)
@ 運舌後音會斷是因為舌頭離開音才斷,而非舌頭動才斷的。
@ 舌頭跑至牙齒前是錯的。
@ 吹低音:舌頭離牙齒一個拇指寬、嘴放寬
@ 吹高音:舌頭往前、嘴緊(所以吹不同音要用不同運舌)
@ 詮釋曲子不可以只用以上的ti 或di ,因為從ti ~di 中間還有很多變化
@ 場地大、觀眾多、易迴音時,運舌少一些;乾的場地運舌多些!
@ ti ri :中等速度曲子用ti ri (ti 與di效果差不多)
ti
ri重音在後者
不熟的話先分開用ti 或ri
@ did’ll(舌頭前後有兩部分在動),重音在最前面的d,一開始在同一個音上練習,勿用太高或太低的音練,舌頭勿快於手指(易犯毛病)
@ 吹出不同譜的東西是巴洛克時期每位音樂家要有的能力(詮釋能力)
@ 反觀我們的教育從小就沒有這方面的訓練。
*^_^*此堂課總結:
u
木笛吹奏程度較好的人要讓人知道你有不同的運舌變化,勿從頭都是
ㄉㄨ、ㄉㄨ、ㄉㄨ……
u 以上三位Ganassi Hotteterre Quantz的運舌法可以交替用,非某時期只能限定某位。
u 老師不建議使用CD來教導學生。因為音樂是很個人的,舉凡呼吸、…..每個人詮釋都是不一樣的。
u
市面上的教材大部分都是曲子很多,這些只適合用來當補充曲子就行,不適合當教材。教材最好是附有教師手冊!
三、木笛吹奏技巧解析
19世紀末有一股尋找古樂的風潮 (稱為Jugenstil的風潮):意思是將一切回歸自然,因此要尋求最自然的聲音。後來這群尋找古樂的愛好者在博物館發現了一種沒有共鳴的樂器(木笛),於是仿造它。從錯誤中(ex:德式指法)糾正,直到1920年漸漸有正確的指法。
以下要說的木笛吹奏技巧,除了是根據木笛大師從16、17、18世紀的古書上歸納出來;還根據了兩本書:(一)現代木笛吹奏技巧(共三本)。第一本是講運舌、運指、運氣。第二本是音階的練習。第三本是講20世紀現代音樂吹奏技巧。(二)中音直笛教材教師手冊(德文):
呼吸技巧(一般人或吹奏木笛者通常會忽略ㄉ,原因是木笛雖然也是屬於吹管樂器,但最大的不同是吹奏木笛時嘴形不用閉緊,因此很多人忽略正確呼吸方法,也因此造成音色上不好聽!)
其他吹管樂器是用嘴巴作音色,而直笛是用腹部肌肉控制音色。
u 吸氣練習法:平常呼吸是肚子沒有動靜,只用到上半身,而吹奏木笛的正確吸氣是橫隔膜呼吸。
☆ 橫隔膜是一層肌肉組織,用它來呼吸的優點:
1
吸進去的氣量會增加
2
可控制氣流
3
咽喉會放鬆(與吹奏出來的聲音鬆不鬆有關係)
4
可以很穩定支持住你吸進來的氣
☆ 既然橫隔膜如此好用,那如何感受橫隔膜ㄌㄟ?
了解它的位置練習法:
可以坐在椅子上,身體向前坐。整個上半身很放鬆向下彎,雙手放在背後,用嘴吸氣時可以摸到橫隔膜(硬ㄉ)。
練習兩個部位橫隔膜:a側邊的肌肉(常被忘記,因為通常都只用到肚子中間的肌肉)
b腹部的肌肉(吹奏木笛斷音時會用得到的地方,所以要練)
☆ 吹奏笛子時會有些許緊張度,但此緊張度不是緊繃ㄉ。要靈活運用ab兩個部位:
1
先練習側邊肌肉:呼氣後憋住,肌肉撐開感
2
再練習腹部肌肉:撐開
3
然後是後面肌肉:(擴張一分鐘再放掉)
譜例:略
u
吐氣時:肚子不可以凹陷下去,腹部肌肉還是要想像的擴張,否則音會沒有根了。(腹部的支撐)
橫隔膜仍要保持與吸氣時一樣的情況,不可以僵硬。
吐氣練習法:
1
吸氣後吐些氣出去,停六秒憋住,再吐些氣出去,再停六秒憋住……
2
吸氣後一直細細的吐氣…..
u
音色上的兩大目標:
1
了解如何做出不同的音色、認識音色。
2
將以上認知用在音樂上。
u
要用多少音量?要先了解笛子的特性:木笛無法做太多強烈的音量,每個音都有自己最大最小的極限,不影響音高的範圍都是可行的,但要學會找出最美的中間點音色。
u 吹奏笛子的嘴形若是不好也會影響音色(呼吸、音色、嘴形…環環相扣)
u 如何分辨學生聲音不好:尖的聲音、會抖的聲音、嘴向笛子裡面包、扁嘴、上嘴唇皺紋多(閉太緊啦!
u
正確的嘴形:
☆ 全部的氣先經過嘴巴(非停留在嘴巴裡)
☆ 氣要吹到上嘴唇與牙齒中間
☆ 咽喉要放鬆(頭部可先左右轉一轉)
☆ 像吹蠟燭的嘴形
☆ 右手拿笛子的支撐點(大拇指掛與小拇指靠在笛尾),如果支持點正確的話,還可說話哩!
u
錯誤的嘴形及改善法:
☆ 上嘴唇太緊:用笛子稍稍撐開上嘴唇再放開
☆ 嘴角有空隙:要往內縮些
☆ 嘴唇含住笛子往下包住:上唇放輕鬆
u 音吹出來時不要想是從嘴出發,而是從肚子出發(吹之前先想吹蠟燭的嘴形)
u
舌頭:
☆ 手放在嘴前作一測試:舌頭緊張唸ㄊㄨ吹手:
冷風
舌頭放鬆唸ㄊㄩ吹手:
暖風
所以吹出的音色也是會不同ㄉ!
☆ i/ㄩ
高音域(嘴唇稍緊、冷的)、氣流快(由腹部控制),音量小
o/u 低音域(嘴唇放鬆、暖的、飽滿的音),氣流不可以衝太快
☆ 高音吹不上去要看
1
嘴形夠不夠緊
2
腹部有沒有支撐
3
非氣多,而是肚子要支撐氣
4
左手大拇指向上推
u
綜合音色練習:
☆ 用音階來練習找出每個音的中間點(用調音器的缺點:耳朵都沒有在用!)
☆ 練音色還有一個方法:附譜24
☆ 假設已經找到各音的中間點:圖略
u
運舌:
☆ 音樂上的artikulieren(v.):如何加重音、如何連…..(如同如何把話說的很清楚、說的很好)
☆ 巴洛克音樂特別重視
☆
如何達到好的運舌技巧:
1
運舌時,舌頭一定要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若沒有的話,舌頭會很累,會出現雜音。
2
固定了位置,則舌頭動的最少,舌尖就會點到一定的地方。
☆
下巴太緊的解決方法:反作用力。也就是先咬很緊再放鬆。
☆ 舌頭兩邊要固定在臼齒,但不可用力壓在臼齒上。唸
jedaeee(耶~爹爹爹)。舌尖就正確!
☆ tedi tedi
練運舌先不要用笛子
☆ 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練習唸dddttt…之類的,因為巴洛克音樂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新的(音樂)語言,所以要學新的字、新的唸法。
u 如何結束一個音:
正確方法用運舌
優點:
1
結束的那個點會比較整齊
2
音高比較不會飄來飄去
3
du﹝t﹞舌頭很自然回來,不過身體的緊張度還是要存在喔!
不好方法用腹部
缺點:用不好音反而掉下來
補充:
1 i/u i是勿故意將嘴拉很緊,上下嘴應該是稍向前延伸
i/u 氣流的速度會比較快,因為壓力比較多。而剛好高音域也需要多點壓力,所以吹高音用i/u
2 高音吹輕、漂亮,不用太多氣,要調整嘴型。
3 吹低音時,嘴內的感覺是有種山谷的形狀在其中,此時氣流也會比較快。
4 氣流速度很抽象,要用手來比動作讓小朋友了解。
5 吹音階上行時氣流是漸弱ㄉ;吹音階下行時氣流是漸強ㄉ
6
調音準第一個條件是音色要穩。
四、泰勒曼之木笛奏鳴曲
(一)生平簡介
1. 1681出生德國東部的Magdeburg,1767在漢堡逝世
2. 說到Telemann,也會同時提到巴哈、韓得爾。因為此三人是巴洛克時期三巨匠。
3. Telemann從小自學,無人教導。他寫了三本自傳。也自小學木笛、小提琴。
4. 1701到萊比錫唸大學法律系。
5.
去萊比錫途中經過韓得爾出生的地方:Halle
(韓得爾出生背景和Telemann有點像,都是家人不希望唸音樂ㄉ!所以也因此兩人成為好朋友,Telmann鼓勵韓得爾)
6. Telemann在萊比錫的Thomaskirche教堂工作,此教堂的管理人是Kahnau
7. 1702年Telemann成立了一個樂團名為:Collegium Musicum(是由萊比錫大學生組成ㄉ,有40人,為一固定的樂團。)
8. 1707~1712年Telemann到巴哈出生地(Eisenach工作,因此Telemann認識巴哈,還當了巴哈兒子的教父。
9. 1712~1717年Telemann到法蘭克福,也成立了合唱團。
10. 1721年Telemann到漢堡(為當時的一個重要大港,與外界接觸廣,這應該也是Telemann選擇來此地的原因吧!)
(二)木笛奏鳴曲的出處
1
四首:C大調、降B大調、F大調、f小調為1728年在漢堡出版。
書名是Der
Getreue Music-Meister(翻譯成:忠實的音樂大師),類似雜誌。
此雜誌共出了25期,14天出一期
2 另兩首:D大調、C大調
書名是Essecizii Musici
² 巴哈、泰勒曼嘗試只作木笛的曲子(因為當時巴洛克的曲子不一定只限於一種樂器演奏)
² 泰勒曼木笛奏鳴曲的重要性:因為他非常了解木笛的特性,因此他作的曲子有它特有的、不同於巴哈的編曲限制。
(三)曲式及詮釋:F大調奏鳴曲,C大調奏鳴曲
²
外觀曲式分析:
C大調奏鳴曲:四樂章(四個樂章稱為Sonata
da chiesa) 慢快慢快
F大調奏鳴曲:三樂章(三個樂章稱為Sonata
da camera)
以上兩首共通性:快慢快是強烈的對比
快:有趣ㄉ(可用有趣的運舌、音層的跳躍、大跳…來表達)
慢:憂鬱的情感
² 泰勒曼曲子快板可以練手指頭、也可練習大跳音程(高音馬上上去,低音馬上下去)
² 但是不可以以他的曲子當作練習技巧的基礎
²
最好單純練完雙吐再吹泰勒曼的曲子
以上是我這四週來上課的筆記,若有錯誤及不盡詳細,請多多指教並來信告知!因為技術的關係,含有圖檔的一律省略,若有需要另行告訴我。謝謝!
伊媚兒:bimi@mail.tspes.tpc.edu.tw
*^_^*張碧芳2003/3/21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