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 |
舒伯特奧國作曲家,於1797年1月31日出生於維也納郊外的李希典塔爾村莊,1828年11月19日卒於同地。他的父親是農民出生的小學老師,後來開創了一所私立小學,親任校長,母親是廚師,由於生活貧困,父母所生的14個孩子,只養大了五個。舒伯特所受的音樂教育非常有限,舒伯特小時候由父親教他小提琴,大哥教他鋼琴,以其後加入維也納宮廷禮拜堂合唱團(今維也納少年合唱團)期間,曾一度與當時著名的義大利作曲家薩里耶瑞學習外,所有的音樂知識幾乎全賴自己的摸索與努力。
儘管如此,他早年就展現了非凡的音樂才華,經常為家中和友朋之間的演奏,譜寫歌曲管弦樂曲和室內樂曲。一八0八年被帝國小教堂唱詩班錄取為童聲男高音,住進神學院宿舍,並在學校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還為這個樂團寫作了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一八一三年﹞。1812年以作品1的名義出版「魔王」一曲時,已經譜寫了將近七百首的樂曲。一八一四年十月十九日,舒伯特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麗卿》譜曲,有人認為這是德國藝術歌曲的濫觴,此說雖不見得壇精確,但這首歌卻打開了舒伯特創作靈感的閘門。一八一五年,舒伯特就創作了一百四十首砍曲。在他短暫的一生﹝三十一年﹞當中,一共創作了六百多首歌曲,所以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
在這期間,舒伯特除了在父親執教的小學擔任助教,並一度於艾斯特哈吉伯爵府中(海頓曾於此擔任宮廷樂長,直到1790年樂團解散為止)擔任鋼琴教師外,他沒有固定的工作,而在詩人及音樂家友人的資助下,過著一種波西米式的流浪生活,一直到1828年以31歲的英年離世當年,才好不容易舉辦了一場全屬自己作品發表的演奏會。在這段赤貧的生活期間,他雖在友人的奔走下,一度謀取維也納宮廷副樂長和歌劇院指揮的職務,可惜終未能如願。
舒伯特的脾氣溫順,如赤子般的純真笑容經常掛在臉上,這使得他很受朋友歡迎,他身邊一直都圍繞著一群關心他的朋友,這些朋友有些在經濟最困頓的時候接濟他,有些人的詩作給予他創作的靈感,有些在舒伯特身前死後都極力推廣他的音樂。歲月的流轉有人遠去,有人加入,舒伯特倒是從來不缺乏同性友誼的相濡以沫。
舒伯特一向自足於小小的自我內在世界,他的音樂最好的大部份亦都充滿小巧內省的機趣,甚至一首短至數十小節的歌曲,已經自成一個世界,一段人生。年輕時的他用一種天真而無爭的心情,害羞的看待這個世界,他很能自得其樂,寫出一句好的音樂,就夠快樂個老半天,友朋間相互唱和的歡快時光,他的笑容總是淺淺帶點靦腆。舒伯特生命的最後三年是他的傑作森林時期,每一首作品在形式與內涵上都是完全成熟的產物,音樂中全是他對生命的感悟,種種生命體驗的回顧與對這個世界的依依離情,一個匆促的三十一年生命,在經過九年的疾病纏身,終能綷發出最深刻的天人感應。
在他短暫的三十一年歲月中,像是在與時間競賽般,創作了《魔王》、《鱒魚》、《死神與少女》、《搖籃曲》、《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等一千五百餘部作品,他也因優美的歌謠被尊為「歌曲之王」。舒伯特性情羞怯,然而卻以純真天性與對音樂的熱愛,結交了許多朋友,常聚集在咖啡館中談論音樂和時事。值得一提的是,舒伯特與貝多芬有過一段忘年之交。1827年在貝多芬臨終病榻上,年輕的舒伯特哀傷的與其道別,隔年,早夭的舒伯特遺體便葬在他最尊崇的貝多芬墓旁。
舒伯特一生在維也納封建體制下,以新興市民階級為對像志身於浪漫藝術的闡揚,可惜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並未獲得世人的重視。舒伯特的作品數量及種量均極龐碩,除了八百餘首傑出動人的歌曲外,他也留下了九首交響曲、十五首弦樂四重奏曲、二十餘首精彩不遜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以及無數的合唱曲、室內樂曲、管弦樂曲、鋼琴聯彈曲和多首歌劇,這些作品目前均受到世人熱烈的重新評價。作為一位歌曲作家,無人可與他旋律創造豐富比美,他的作品雖不僅限於歌曲﹝他尚有九首交響曲、十部歌劇、多首管弦樂曲以及宗教音樂,更有為數眾多的室內樂與鋼琴奏鳴曲等等﹞,但其作品都有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無不具有天使般優美純潔的旋律,這也是使他能夠在音樂史上躋身最偉大的作曲家行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