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 |
布拉姆斯生於一八三三年,逝於一八九七年。
由於父親是德國漢堡市立管絃樂團低音提琴手,布拉姆斯無疑的也將走上音樂之路,這並非由於他表現了特有的天分,而是由於克紹箕裘,繼承父親的手藝在當時乃屬於天經地義的事。繼之小布拉姆斯亦也在十歲時於家鄉公開演出。
少年布拉姆斯為了幫助家計曾於船員酒吧和舞廳中伴奏。在他二十歲時與匈牙利名小提琴家雷梅尼(
Remenyi, 1828-1898 )搭擋巡迴演出,也因而布拉姆斯接觸到匈牙利吉普賽的音樂;如已對布拉姆斯的音樂欣賞過的話,應該對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中的狂飆的氣勢及野性的律動,有很深的感染吧!
七歲的布拉姆斯首先成為柯西爾的(Otto
Fried-rich Willibald Cossel)的,另一方面布拉姆斯仍上學,前後八年學徒,並在葛福肯(Geffcken)牧師處上主日學,他對基督教歌曲及古經典的愛好及根植於此。他想成為鋼琴家,而柯西爾卻由於率領所謂的「天才合唱團」到美國去巡迴演奏,而將他轉給另一位教師馬克森(Eduard
Marxsen),他是較出名的鋼琴技巧家即作曲家。不久,他即青出於藍,甚至嘗試了老先生所尚未涉及的。一八四八年舉辦了第一場獨奏會,一八四九年發表了第一首作品<<華爾滋幻想曲>>...........十七歲的布拉姆斯已闖出了自成一格的高手坦途。
布拉姆斯生命中一位重要的摯友是一位在當時已是極為知名的小提琴家約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姚阿幸曾記到"布拉姆斯是出類拔萃的作曲奇才,又保有極樸實的內向性格.........我尚未見過向他那麼年輕已有如此佳作的先例",顯見當時的布拉姆斯已極具才氣。布拉姆斯與姚阿幸的交往有特成一格的法規。姚阿幸指引布拉姆斯,不僅止於演奏技巧,甚至作曲,前者無疑都是經驗較豐富者;競爭的熱忱也驅使他們互寄作品,切磋琢磨。在姚阿幸的引薦之下,布拉姆斯在杜塞道夫會見了舒曼。舒曼對這位年輕鋼琴家的印象,完全是大加贊賞,並預言其將成為樂界的彌賽亞(救世主之意)。但這份數十年的友誼產生裂隙,則歸咎於布拉姆斯的耿直性格。不論友情多深厚,他對別人的要求總以嚴肅的人生觀為基準。
1865年,布拉姆斯因母親的逝世,不幸地,在西元1856年舒曼去世後,布拉姆斯為了能在出生地漢堡謀求一安定的職業(漢堡音樂協會之指揮)。遂由克拉拉˙舒曼在漢堡舉行鋼琴獨奏,首演其大作「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復格曲
( Variations and Fugue on a Theme by Handel )」。雖演出大獲好評,但終究未獲得此職位,這也是為何布拉姆斯一氣之下對其故鄉滿懷怨懟而前往奧地利維也納。接著1881年與克拉拉˙舒曼的友誼因誤會而觸礁;一八九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克拉拉˙舒曼也因中風而去世,克拉拉病逝,布拉姆斯立即趕到波昂為她奔喪。喪禮結束後,布拉姆斯的情緒一直處於低潮,面色憔悴。生性敏感的布拉姆斯在接連遇到如此重大的打擊並患有肝癌的情況之下,於一八九七年四月三日,因肝癌病逝於維也納。,死後葬於維也納中央公墓。
舒曼夫婦在布拉姆斯的生命中無疑的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舒曼使布拉姆斯揚名於當時的音樂界,使得布拉姆斯與愛樂大眾縮短了許多的距離。而克拉拉•舒曼則深深的吸引了布拉姆斯,她不啻是一個綜合了高雅的修養、雋奇的美貌、與淵博的知識的女子。布拉姆斯在這兩位卓越藝術家的住處,不但被接納而且感覺自己的創作才氣受激勵,更加速了其作品的產生。布拉姆斯身陷傾心捨命於克拉拉的愛情中,而克拉拉也被這年輕人狂熱的愛慕所感動。但布拉姆斯的這一段「維特時期」隨著舒曼死亡而結束,而自此開始,他才是創作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音樂旋律的布拉姆斯。
五月七日是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的冥誕,每年的此時,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中央公墓的布拉姆斯墓前,被崇敬者用滿滿的鮮花覆蓋著。基於布拉姆斯生前的音樂成就,維也納音樂協會特別組織了治喪委員會,於四月六日將他葬在中央公墓,成千上萬的哀悼者參加了這場喪禮,他與音樂史上另外兩個偉人──貝多芬與舒伯特,同排在一起。那天,在漢堡的船隻都降半旗以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