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貝多芬為祖籍佛蘭德的德國作曲家,是最富於獨創精神的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維也納。貝多芬自幼顯現出音樂天份,而他擔任宮廷歌唱師又酗酒的父親常逼迫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希望他成為莫札特式的神童,能好好利用他的天才賺錢,使得貝多芬的童年在恐懼和談淚水中度過。 

            他十一歲綴學,十三歲擔任宮廷樂隊羽管鍵琴手,十四歲為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 

            貝多芬一生的曲風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1782-1803)雖仍受到古典遺風的影響,但其中也可以看出獨特的個人風采。

 中期(1803-1815)轉以大膽創新的筆法,呈現出強烈而奔放的情感,直接開啟了日後浪漫樂派  時代的來臨。

 後期(1815-1827)轉為沈潛內斂,以深刻的人性刻畫傳達出人類最高的理性和理想追求,傑出的成就被後世尊為「樂聖」。

             貝多芬的作品種類繁多,然以32首鋼琴奏鳴曲、9首交響曲,以及16首弦樂四重奏為其三大主要支柱,作品中除附編號者外,其餘概以「未附編號作品」(Werk ohne Opuszahl,簡稱WoO.)收錄之。

             許多的記錄都顯示貝多芬的一生過得很痛苦,他不僅終生未婚,遭到喪姪之痛,更罹患了音樂家的大敵耳聾,然而他在生前所享有的尊崇卻是許多作曲家如巴哈、莫札特等人所不及的,他去世後,在瓦林舉行的葬禮是全國的盛大事件,現葬於維也納中心公墓。貝多芬被尊為「樂聖」是有其道理的,他徹底改變了每一種曲式,換言之,他使音樂起了重大的變革,他解放了音樂藝術,使之民主化,讓音樂不再只是音樂,不再只是炫技的工具,而是出於內心的需要而創作,這個觀念深深影響了後世的音樂家,從而開創出百年的浪漫樂派。

  

回古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