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拉黑兒•使德爾葛台中木笛研習
筆記(1) 呼吸練習
一、呼吸練習教學實例及要點
1. 呼與吸之間停留,側腹及背部肌肉撐住之練習。
2. 坐在椅子前端緩慢呼吸,上身前傾靠近膝蓋而坐。
3. 觀察背及側邊的變化。
4. 背部類似汽球。
5. 吸氣時把空氣灌進肚子裡。
6. 肚子撐好,張力拉住。
7. 不要把空氣留在脖子上。
8.(練習法一)以牙齒當擋風板,雙唇微開洌著牙,間接性吸氣,發出噓噓聲,吸一下發出一個噓聲。(有點像在幫腳踏車灌風一樣)
9.(練習法二):吸1234停----轉轉頭,脖子放鬆,接著吸12停---再吸1234停---,開始吐氣心裡從1數到5停---,最後把剩下的氣全部吐完。
二、呼氣教學實例一:準備一張薄紙和一支粗吸管
1. 一手拿吸管,另一手拿紙張上端。
2.(練習法一)吸氣之後長呼,吹向紙張下側,讓紙張下端揚起並撐住。
3.(練習法二)吸氣之後嘴巴吐出ㄉㄩ,瞬間吐氣數次,使紙張很明顯的呈現一再翹起的狀態。(2.3練習法吸氣時均使用之前介紹的灌氣法,即嘟著嘴巴噓噓噓。)
4. 吸管粗細會影響阻力大小,多比較看看容易感覺到背部的張力多寡。
5. 雙人一組的練習,可以互相觀察彼此腹背肌肉的變化,有無拉長或延伸。
三、呼氣教學實例二:準備一堆小碎紙片,粗細吸管數支。
1.在桌上放置一堆小碎紙片,而且要很集中。
2.以吸管朝著最中心點以繞圈方式將碎紙往外側吹開,逐漸從小圈圈變成大圓圈。
3. 再把碎紙堆好重複練習,注意吹的時候不可以換氣,同時看誰吹的圓圈又大又漂亮。
四、呼氣教學實例三:準備你的手指頭
1.(練習法一)嘴型略尖,呼氣,用手指在嘴前揮動,會產生呼呼聲。穩定氣壓,把握正確行進線。
2.(練習法二)呼氣,首長併攏至於嘴前,緩慢往前離開---再換慢往嘴接近。這是漸強及漸弱的練習。
3. 吹木笛時不需要很用力,送氣是要細而集中。
筆記(2)運指要訣
一、右手運指要點
1. 右手大拇指位置很重要,大約介於食指與中指之間,第一關節勿下壓。
2. 運指時,指尖面勿用力壓,抬起時用點力量,往下放時務必放鬆。
3.閉孔時勿用力壓,勿做其他多餘怪動作。
4.抬起時,指面在孔的正上方,直到它掉下來為止。
5.手指放下動作要快,除了第一關節(距掌心最近的那一關節)外,其他關節勿動。【ruth喜歡將這個動作比喻成小時候看的布袋戲偶ㄏㄚˇㄅㄝ二齒的手掌擺動方式,】
6.運指動作不僅要快,還要以手指為一個單位,一個單位一個動作。
7.直笛三個支撐點:右手大拇指、下唇、左手中指(閉孔時可以順勢加點壓力,因為有時加上這個動作可以幫助右手的大拇指比較不會滑下去),總之這些動作務必要保持平衡。
8.姿勢調整法:請學生將手指全按在孔上,老師試著輕撥其各個手指,而學生的手指必須鬆軟且能迅速回到原來位置。
二、左手運指要點
1.左手由左側面以放鬆的姿勢靠近笛身,握笛。
2.用指腹按笛孔。
3.手型較小的人要略為把手指撐開。
4.手腕不可以亂動。
5.一定要常在鏡前練習。
6.運指動作要俐落些,快速抬起。抬起手指勿往回縮。
7.左2、右2;左3、右3,運指對稱練習,或不對稱練習。
8.直笛不要豎得太直,否則容易掉落。
三、運指教學實例:
1.亂指吹奏由弱到強。(當然手指敲擊動作越快越好)
2.記得要運氣。
3.音量漸強時,運指不要也跟著用力。
筆記(3)合奏教學
一、教學範例一
1.注意音準,音太低者,吹奏時送氣略為用力以提升音高。
2.不要吹得太小聲。
3.合奏團最好用同一廠牌的直笛吹奏。
4.吹奏前,用食指左右揮出大拍子,同時哼唱自己的聲部。
5.弱起拍要盡量縮短拍長。
6.並且常做手揮大拍,口唱節奏ㄉㄩ的練習。
7.附點四分音符不要吹得過長。
8.快速樂曲吹奏時特別注意音符的時值要縮短,永遠如此。
9. Alto (第11.12小節)附點四分音符不要過長,兩個十六分音符可以用滑奏快速吹過。
10.弱拍音符要表現得更積極些,弱起拍音四分音符運舌要再清楚些。
11. 低音部要再強些。
12.(第16到20小節)回聲處要縮短結束音。
13. 兩個原則很重要:起音要整齊,休止符要準備。
14. 結束的全音符延長記號要打四大拍(滿四拍),馬上結束。
二、教學實例二
1. 若用腳打拍要小聲些。
2. 複音音樂必須要找出正確的換氣處。(即樂句分句處)
3. 速度緩慢的樂曲,音符要拉長。
4. 吹奏宜平順。
5.
樂曲的起音要清楚。
6. Alto(第2小節)四分音符上行音階不要越吹越快。
7. Sopran(第16小節)所有的八分音符都不要吹得太快。
8. Sopran和Tenor(第17到20小節)八分音符要拉長,二分音符要縮短,休止符並非每次都換氣,張力的支撐很重要。
9. 下面三部A1TB的穩定度很重要,先練好,第二次反覆再加上SA2
§
分部練習排列組合參考順序:
1. A2+B
2. S+A2
3. S+A1+A2
4. T+B
5. A1+B
6. A1+T+B
7. 全體